心脏移植供体保护:冰与火之歌?

2015-08-27 14:33 来源:丁香园 作者:袁小帅
字体大小
- | +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前供体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也一直为国内外关注和改良。目前主要有两种:

1. 冷缺血贮存是目前为止最被认可的供体保存技术。而其导致器官的缺血状态和再灌注损伤的特点也容易导致移植后心脏损伤。

2. 器官保护系统是供体心脏体外灌注的唯一临床应用平台。该系统的原理是在供体运输过程中维持供体的温度和灌注使其最接近生理状态。其潜在优点使得将其和冷缺血贮存这一金标准进行比较非常必要。

为此,来自美国 UCLA 的 Ardehali 教授等开展了一项二期临床试验,旨在通过对比器官保护系统和冷缺血贮存的各项临床结果,来选择更优的供体保存方法。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 The Lancet 杂志上。

这项前瞻性、开放标记、多中心、随机非劣性的临床试验是由 Ardehali 教授等在美国和欧洲开展的。研究筛选了符合条件(大于 18 岁)的心脏移植志愿者,将其随机等分为两组,予分别移植由器官保护系统和冷缺血贮存方法保存的心脏。

结果显示,在 2010 至 2013 年间,共计 130 例参与此项研究,其中 67 例采用器官保护系统对供体心脏进行保存,63 例采用冷缺血贮存对供体心脏进行保存。

器官保护系统组和冷缺血贮存组患者 30 天移植成活率分别为 94% 和 97%。

术后两组分别有 8 名和 9 名患者出现心脏相关严重不良事件。两组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类似的,严重排斥反应发生率、ICU 护理时间等指标在两组之间亦无明显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器官保护系统的原理是尽可能模仿人体正常环境,因此在供体代谢功能维持这一环节上相较冷缺血贮存法理应更优秀,而研究数据却显示并无较大差异。

文中提到本研究的一些局限。由于此研究于多中心开展,器官保护系统的心肌保护流程等并不完全标准化。同时,一些无法人为控制的因素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最终的临床结果。

综上研究结果,Ardehali 教授等认为器官保护系统组和冷缺血贮存组患者在短期临床结果上并无明显差异,而器官保护系统的代谢能力评估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袁小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