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s)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传统治疗方式为非体外循环下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透视下行介入封堵术,但是由于这种方式术后及迟发性心电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故未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非体外循环下经皮食道超声引导的介入封堵术成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措施,并逐步在中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开展。鉴于此,来自中国国家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的欧阳文斌学者等介绍了一种新的手术入路实施该技术,并对预后情况进行了中期随访。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Ann Thorac Surg 杂志上。
研究共纳入 187 例 pmVSDs 病人,纳入标准为:(1)大于 6 月或 4 kg;(2)临床表现:心衰、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滞或有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史;(3)经胸超声确认:pmVSDs 直径在 3 到 10 mm 之间、主动脉短轴上缺损位于 10 点到 12 点钟之间、无主动脉瓣脱垂及病理性主动脉瓣返流。
排除标准为:(1)明显的右向左分流;(2)轻度以上的主动脉瓣返流;(3)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期。
179 例成功实施经皮介入封堵术,其余8例转为常规开胸手术(3 例残余分流大于2mm 宽,5 例新发主动脉瓣返流)。此种新的手术路径不需行胸骨切开,仅在胸骨正中下端行 1 到 2 cm 皮肤切口,分离肌肉组织后,暴露左侧第三或四肋间即可。术后所有病人均无需留置心包引流管,且无心包积液发生。
术后大多数病人在 3 天内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 3.1 天。住院期间,无死亡、溶血及原有的瓣膜返流加重的事件发生;8 例病人出现较小的残余分流,6 例病人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 例病人在术后第4天出现间断性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后恢复窦性。
作者对 179 例病人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 为 1 到 36 月不等。随访期间,无主动脉瓣返流、恶性心律失常及封堵术分离等并发症发生;其中 8 例术后有残余分流的病人,5 例在随访 3 月时残余分流消失,其余 3 例在最后一次随访时仍存在残余分流;此外,随访期间无病人出现新发残余分流。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通过胸骨正中下端 1 到 2 cm 皮肤切口暴露左侧第三或四肋间为手术入路,进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下行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但是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