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纵隔淋巴结转移提示预后不良。目前外科医生多会采取纵隔镜或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 行纵隔淋巴结采样来评估患者分期。先前研究发现手术前行诱导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另有研究指出诱导治疗后 N2 淋巴结持续阳性相比 N2 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要差。
但纵隔镜和EBUS-TBNA均为有创检查,多次检查存在风险且有一定的假阴性,寻找无创并且有效的评估 N2 淋巴结状态十分有意义。
鉴于此,来自 Mohamed K.Kamel 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尝试寻找与诱导治疗后 N2 淋巴结持续阳性的临床因素,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ATS 杂志上。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人群为在纽约长老医院(New York Presbyterian Hospital–Weill Cornell Medicine)自 1990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行诱导治疗后行肺癌切除术共 203 名患者。
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与 N2 淋巴结持续阳性相关的临床因素,纳入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SUVmax(标准摄取值最大值)、诱导治疗后 SUVmax 下降百分比、PET-CT 提示 N2 站淋巴结活性增加的数量、纵隔淋巴结 SUVmax、诱导治疗后纵隔淋巴结 SUVmax 下降百分比、病理分型、诱导治疗的类型、手术治疗的类型(单肺叶切除术、双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
单因素分析中 p<0.20 的指标进一步纳入至多因素分析中继续分析,使用 ROC 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评估诱导治疗后 N2 SUVmax 下降的百分比的临界值与疗效的关系。
177 名患者诱导治疗前已行纵隔镜(156 名)或者 EBUS-TBNA(21 名)确诊 N2 组淋巴结阳性。其中有 97 名患者(48%)行诱导治疗后降期,而这部分病人的 5 年总体生存率与诱导后淋巴结仍然阳性有明显提高(56% 比 35%)。
研究组对纳入人群中诱导治疗前后均有完整 PET-CT 数据患者(116 名)及所有纳入患者(203 名)分别进行多因素分析。此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上叶或中叶病灶,及 N2 SUVmax 值下降低于 60%;ROC 曲线下面积是诱导治疗后 N2 持续阳性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原发灶 SUVmax 下降 50% 时与 N2 持续阳性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最佳(ROC 曲线,曲线下面积为 0.65)。
82 名患者(71%)行诱导治疗后 N2 站淋巴结活性下降 60% 以上,47 名患者(47%)病理分期下调。有趣的是在两组多因素分析中,有无在诱导治疗中加入局部放疗与淋巴结分期下调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另外研究组还纳入了诱导治疗前 PET-CT 示 N2 站淋巴结持续阳性的患者(无论诱导后有无 PET-CT 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上叶病灶及腺癌是 N2 持续阳性的独立预后因素。
研究组进一步分析了肿瘤位置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他们发现:1. 诱导治疗前,上叶/中叶肿瘤与下叶肿瘤相比,更多出现 N2 站淋巴结阳性且 N2 站淋巴结 SUVmax 较高。2. 诱导治疗后,上叶/中叶与下叶相比,其病灶肿瘤直径较大,原发灶及 N2 站淋巴结的 SUVmax 较高,原发灶及 N2 站淋巴结 SUVmax 下降的百分比较低。
而在淋巴结切除数量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切除的淋巴结中上叶/中叶发现阳性的数量更多。此外,上叶/中叶更可能在术后病理中发现多站的 N2 站淋巴结转移,上叶病灶 N2 淋巴结持续阳性的患者(47 名)与下叶病灶 N2 淋巴结持续阳性的患者(22 名)相比,2-6 组淋巴结阳性出现的机率更高。而 7~9 组 N2 淋巴结状态与原发肿瘤位置无明显相关性。
此研究的主要发现为:诱导治疗后 N2 SUVmax 下降百分比低于 60% 能预测 N2 持续阳性肿瘤负荷的发生。研究认为,使用纵隔镜在患者诱导治疗后行纵隔淋巴结病理学活检因风险性以及其假阴性率应用受到限制,而 EBUS-TBNA 应用在美国仍未普及。在诱导治疗后复查 PET-CT 十分重要,可以观察原发灶及淋巴结的活性状态,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打下基础。
文中发现上叶及中叶的病灶与 N2 组淋巴结阳性相关,这可能提示以上部位病灶的肿瘤负荷较大有关。而既往认为诱导前肿瘤/淋巴结 SUVmax 及原发灶 SUVmax 下降百分比与纵隔淋巴结诱导治疗后降期无统计学相关性。该研究认为通过预测模型评估诱导治疗后纵隔淋巴结状态,既有助预测患者预后同时可更好地评估患者手术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