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严重的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主动脉瓣膜置换可以提高生存率、缓解症状以及维持左心室功能。每年,仅在美国就有约5万名患者接受主动脉瓣膜置换。
在老年患者中,生物瓣膜不仅可以降低因结构退化导致的再次手术风险,还可以避免许多与机械假体相关的主要血栓性或出血性并发症,因此,生物瓣膜一般推荐用于70岁以上的患者。
然而,在70岁以下患者中,最佳的瓣膜材料仍不明确,这主要是因为生物瓣膜容易较早出现结构退化,并且在年轻患者中退化更快,从而增加再次手术的风险。
既往的前瞻性研究中,难以明确瓣膜材料对70岁以下人群长期死亡率和主要致残风险的区别,而大型的回顾性研究则局限于单中心研究,随访也依据患者再次就诊于相同的机构。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为评估瓣膜材料对50-69岁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长期生存、卒中、再次手术和大出血的差异,来自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的Yuting P. Chiang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全文于10月1日在线发表在JAMA杂志上。
该研究共纳入了4253例50-69岁初次接受单纯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生物瓣膜[n=1466] VS机械瓣膜[n=2787]),患者均于1997-2004年在纽约州接受手术,使用全州范围规划和研究合作系统确认相关信息。
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0.8年(0-16.9年),计算死亡率的最后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1月30日,倾向性匹配后共有1011对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级终点为卒中、再次手术和大出血。
研究发现,两组患者之间的死亡率(HR=0.97 [95% CI,0.83-1.14])和卒中率(HR=1.04,[95% CI, 0.75-1.43)未见明显差异,生物瓣膜组15年的死亡率为62.%,机械瓣膜组为62.1%;两组的15年卒中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7%和8.6%。
生物瓣膜组15年累积再手术率高于机械瓣膜组(12.1% VS 6.9%;HR=0.52 [95% CI,0.36-0.75]),而机械瓣膜组15年累积大出血的发生率则高于生物瓣膜组(13.0% VS 6.6% HR=1.75 [95% CI,1.27-2.43])。
所有患者卒中后、再手术后或大出血后的30天死亡率分别为18.7%、9.0%和13.2%。
研究者认为,在50-69岁接受主动脉瓣膜置换的患者中,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对15年生存率或卒中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接受生物瓣膜置换的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更大,但大出血风险较低。上述发现或提示我们生物瓣膜对50-69岁的患者是个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