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低剂量 CT 筛查的应用,越来越多直径 ≤ 3 cm 的肺癌被发现。虽然肺叶切除术仍是治疗早期肺癌的金标准,但对于局限性切除术及纵膈淋巴结采样是否适用于较小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目前尚有争议。因此,在此类病人中找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有助于合理筛选应接受严格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高危人群。
基于上述目的,来自台湾荣军总医院的許文虎教授等对该中心的 471 例临床 N2 淋巴结阴性肺腺癌患者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杂志上。
研究纳入了 2004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在该中心行肺腺癌肺叶或范围更大术式切除的 471 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肿瘤的术后病理诊断按照 IASLC/ATS/ERS 肺腺癌新分类标准。
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分期为 N0、N1、N2 的患者数量和比例分别为 386 (82.0%) 、35 (7.4%) 和 50 (10.6%) 。此外,232 (49.3%) 例肿瘤含鳞屑样成分,427 (90.7%) 例肿瘤含腺泡样成分,308 (65.4%) 例肿瘤含乳头样成分,124 (26.3%) 例肿瘤含微乳头样成分,104(22.1%) 例肿瘤含实性成分。
肿瘤直径更大、含有微乳头样成分、含有实性成分和肿瘤主要成分为实性型或微乳头型与隐匿性 N2 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更大、含有微乳头样成分及含有实性成分是隐匿性 N2 淋巴结转移的显著性预测因素。若按肿瘤的主要成分进行多因素分析,微乳头或实性成分为主也是隐匿性 N2 淋巴结转移的显著性预测因素。
研究者们认为,对于 ≤ 3 cm、含实性或微乳头成分的肺腺癌为主的肺腺癌,以及实性或微乳头成分,严格纵膈淋巴结清扫有益于识别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而上述肿瘤分型信息可以通过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诊断中获取,因此这一筛选方法有较实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