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TS2014:解读食管外科界的中国好声音

2014-06-10 19:29 来源:科研时间微信 作者:沈亚星
字体大小
- | +

编者按:本届AATS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谭黎杰教授的团队备受瞩目,做大会报告“微创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鳞癌的围手术期疗效、长期生存及生活质量-单中心727例的经验报道”。继上一届AATS大会报告后,再一次让国际胸外科同行赞叹“Excellent Talk”。他们究竟为何受到关注和赞赏,本文揭晓了王群教授带领下的国家重点临床科室的十年临床科研之路。


题图:谭黎杰教授团队集体亮相2013年ESTS大会

食管癌作为东方人群常见病种,其流行病及临床特征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一直以来,西方学者对于食管癌的治疗占据了话语权,尤其在食管外科领域,出现于教科书的经典术式诸如Sweet、Ivor Lewis等无一不是由“洋专家”命名的。

身为食管癌大国,自50年代起,经过黄家驷教授、吴英恺教授等众多开拓者的努力,目前传统的手术技术已造福于广大癌症病患,但中国学者在国际食管外科学术舞台上却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蓬勃发展,食管外科又迎来了新的一轮竞争,以匹兹堡大学Luketich教授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凭借优厚的历史积淀,对微创食管切除术进行了里程碑式的尝试,并于2003、2012年先后在业界顶尖刊物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上发表了222例及1000例微创食管切除的临床经验报告,引起学界轰动。

值得注意的是,Luketich教授所提倡的胸腔内吻合技术对于胸下段食管腺癌可能更为合适,对以胸中上段鳞癌为特征的东方食管癌可能仍存商榷之处。

针对这一情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谭黎杰教授对微创食管切除术进行了连续的技术改进。通过近10年努力,将原本复杂困难的食管切除术变得轻松简洁,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风险,并取得了较好的中长期临床结果,其相关成果已在胸外科四大顶尖学术会议AATS、STS、ESTS及EACTS进行报告,广受国际胸外科同行瞩目。

本次AATS大会作为近10年微创食管切除的阶段性总结,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汪灏医师汇报了微创食管切除术727例的“中山经验”,其角度新颖,内容丰富,为中国的食管外科学界发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好声音,现简评如下:

第一、微创食管切除术的连续性技术改进

作为制约微创食管切除术开展的主要原因,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困扰国内外食管外科学者的主要问题。对于常见的肺部并发症,2012年《柳叶刀》杂志刊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已确切指出微创食管切除术对于肺部并发症的控制优势,在微创条件之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进一步采取了侧俯卧位通气、小潮气量保护、人工气胸条件下双肺通气等技术措施,连续降低了术后肺部并发症,将术后并发症的主要矛盾有效转移到以吻合口瘘为主的消化道重建并发症上。

临床实践过程中,谭黎杰教授先后开创性地应用窄型管状胃、三角吻合等技术对吻合口瘘进行了有效控制,使之成为4%左右的“小概率事件”,大大降低了因吻合口瘘而导致的继发并发症。

在本次AATS大会上,汪灏医师以100例为单位介绍了历年来患者的总体并发症情况,结果总体并发症呈下降趋势,这一特点体现了技术改进对食管切除术的重要价值,更打破了国外学者心目中中国外科医师仅善于简单模仿,单跑数量的反面印象,为大会传递了正能量。

第二、引入微创食管切除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一直以来,术后生活质量评价为各国学者所忽视的问题。对于食管癌的手术治疗,由于涉及到食管的切除及消化道重建,其势必影响到患者的术后吞咽、进食并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此外,由于广泛淋巴结清扫所带来的神经损伤带来的声音嘶哑等问题亦不容小看。因此,本阶段的总结纳入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随访内容,体现了东方学者对于生命长短及生活质量的双重重视。

作者对患者术后1、3、6、12、18、24月的生活质量评价随访提示开放及微创手术在术后早期具有差别,但在术后2年时间点则渐行接近,提示生活质量评价对微创食管切除术的重要价值,这一发现是既往Luketich、Smithers等著名学者大宗微创食管切除病例研究所未涉及的“缺省区”,其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拓宽了思路,尤其是对于国内学者普遍反映的缺少长周期随访结果的情况,生活质量评价可能为今后的食管外科学术研究提供了便捷,成为术后3年存活率、5年存活率之外的新参考。

第三、留有悬念,值得进一步期待

除了上述亮点之外,本次大会发言尚留有“悬念”。众所周知,新辅助治疗对于局部晚期-晚期食管癌的价值正在日益体现。国内外各大中心肿瘤报告的新辅助治疗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对于这一部分患者,新版的食管TNM分期已做出新的界定,但本次大会发言对这一部分内容还未进一步深挖,受限于随访周期、新辅助治疗方案等客观因素,对相关病例尚无法作出有针对性的结论,有待于积累更多病例回答。

与此同时,由于本次报告的胸内吻合患者比例较低,对于国内外读者所关心的胸内吻合是否优于颈部吻合的问题,暂时无法用确切的临床证据予以肯定。但是,这一组来自东方的、涉及微创食管切除术的庞大资料数据,已具备了与西方一流学术中心相当的临床质量和学术地位,其将成为中国食管外科界在世界胸外科领域射出的林中响箭,唱响我国胸外科学术的精彩篇章。

笔者:沈亚星(1983.2-),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STS国际会员,JTD学术沙龙委员。现从事胸外科临床诊疗及学术规划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完成JACS、ATS、JTCVS、JGSU、ICVTS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论文发表多项。2012年起连续三年获邀参加ACCP、AATS、ESTS、STS等胸外科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4次。

本文来自科研时间微信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赵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